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11:32 11Apr11 RTRS-《KEMP專欄》各國央行對貨幣政策在商品價格漲勢中扮演的角色意見分歧
(本文作者是路透專欄撰稿人,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撰稿 John Kemp; 編譯 李爽/艾茂林/許娜
路透倫敦4月8日電---歐央行周四宣布加息,為近三年來首次.歐央行總裁特里謝稱,"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性充盈"以及新興市場需求強勁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特里謝這番經過仔細斟酌的言論,顯露出全球主要央行對貨幣政策在油價、其他工業原材料和農產品價格廣泛上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意見分歧.
特里謝認同歐央行調研分析師的研究結果,將商品價格和央行政策掛鉤,強調貨幣因素是商品價格以及全球工業生產的主要推手.
在2009年公布的一份工作報告中,歐央行的Isabel Vansteenkiste發現強有力的統計證據顯示,一個"共同因素"推動非燃料類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她認為,此因素與金融變量有關,例如實質利率、美元有效匯率、石油和其他投入物價以及全球工業生產等.
Vansteenkiste的結論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員Serhan Cevik和Tahsin Saadi Sedik證實.這兩位研究員指出了其與油價和白葡萄酒價格之間的聯動性,發現"全球流動性環境影響了原油和白葡萄酒價格的變化."
這兩位作者在一篇名為《一桶油或者一瓶酒:全球增長勢頭如何影響商品價格?》的文章中稱,盡管總需求增長(尤其是新興市場)是原油和葡萄酒價格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但全球過剩流動性"似乎也功不可沒".
日本央行研究員也贊同這一觀點.他們在日本央行評估中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可以說全球寬鬆的貨幣環境刺激了商品的實際需求,也吸引投資基金流入商品市場,從而成為商品價格上揚的主要推手."
他們在《全球商品價格近期上揚》一文中稱,"同樣,隨著金融投資者在商品期貨方面的投資大幅增加,大宗商品的金融化擴大了基本面因素的調整,因此也擴大了價格波動."
他們指出,商品擁有兩面性,既是消費品也是金融資產.以往商品價格和全球產出缺口之間的關聯最近已經脫鉤,因為價格漲勢遠超過全球缺口所暗示的程度.即便供需因素變化較小,但金融化加劇了這種變化的影響.

**有人想錯了**
盡管歐央行,日央行甚至IMF都承認,貨幣或流動性政策會對油價和其他原材料價格造成一些影響,但美聯儲和英央行卻仍然否認這兩方面之間有任何關聯.
美聯儲主席貝南克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描述為"暫時的",料其會逐步穩定.貝南克與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把價格漲勢歸咎於微觀經濟層面的供求因素,特別是新興市場需求旺盛增長,並不承認美國貨幣政策興許是元兇之一.
舊金山聯儲在其網站登出的研究指出,未發現證據表明美聯儲的兩次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或稱量化寬鬆)助燃了大宗商品價格漲勢.
舊金山聯儲作了一次事件研究,發現"盡管長期利率下滑且美元貶值,但在數次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宣布當日,商品價格下跌."研究作者推測,價格下跌是因為宣布資產購買計劃導致經濟前景風險預估加劇.
然而這份研究存在局限.其僅僅考察了11項量化寬鬆相關措施宣布,分析的也只是宣布前後24小時的商品價格變動.
作者發現,美聯儲2008-2009年公布第一輪量化寬鬆時(當時全球陷入金融危機),商品價格受到很大負面影響;但到了2010年的第二輪時(當時聯儲正致力於加快經濟復甦),影響就很微弱了.在評估流動性供應對油價和其他資產的衝擊時,背景環境顯然非常關鍵.
在先前刊登的內容中,舊金山聯儲認為"商品價格由世界需求帶動",尤其是以全球工業生產衡量的需求,亦淡化了貨幣和流動性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外部效應**
此前我曾指出,隨著大宗商品市場取代勞動力市場,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瓶頸,大宗商品市場將成為制定貨幣政策時的核心考量因素,且央行必須考慮進行國際互動,以及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出現的外溢性.
不過,對於利率、流動性、經濟成長和大宗商品價格間的聯繫問題,決策者仍未達成一致.美聯儲和英國央行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供應面和新興市場需求的外生性衝擊.但歐洲央行明顯認為,上漲至少是半內生性的.
日本央行的研究員對此有絕佳的闡述:"對個別央行而言,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可能是一個外生性供應衝擊.即使某個央行試圖對抗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趨勢,但除了使本國經濟更加不穩定外,它可能一無所獲."
"對每個央行而言,單獨採取行動來抑制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都可能不是一個良策.但如果每個央行都不願抗擊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勢,那麼可能使所有央行都面臨更加糟糕的處境......共同行動失敗使得大宗商品需求增幅高於預期."
"這種惡性循環可能發展為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的自我實現預期,從而令大宗商品價格升至由供需狀況證明合理的均衡水準之上."
"最終,此過程或許會提高經濟開始陷入泡沫狀態的可能性."
的確如此.
倘若在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所應肩負的職責問題上,各國央行無法達成一致,那麼他們聯合採取行動以穩定全球通脹的希望渺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