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Five myths about US interest rates

Five myths about US interest rates

They are on the rise, but that might not be such a bad thing.

Interest rates, which have been so low for so long that US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have come to consider it an entitlement, are starting to creep upward, prompting new concerns and debates. Will higher rates undercut the economic recovery? Should the Federal Reserve do more to hold rates down, or did the central bank already err by leaving them low for too long, feeding the housing and credit bubbles of recent years? It’s worth dispelling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interest rates.

1. The Fed controls interest rates.

Yes, the Federal Reserve can change its federal funds rate—the overnight rate charged on loans between banks—and those shifts affect short-term rates on business loans and consumer loans. But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such as those on a ten-year Treasury bond or a 30-year mortgage, are determined by the markets and influenced by inflation trends,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the overall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capital over time.

The limits of the Fed’s powers were apparent recently when it began its secon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an effort to lower long-term rates by pumping more money into the economy. Those rates did fall in the weeks leading up to the program’s launch in November, but they rose sharply soon afterward. Why?

First, signs of a strengthening economy prompted many analysts to raise their growth forecasts for this year, implying that the demand for capital will rise as well—and greater demand for capital translates into higher rates. Second, the tax-cut deal that the White House and congressional leaders struck in December will boost government borrowing this year, adding to the demand for capital. Finally, some investors worry that, as the economy gains momentum, the Fed’s program could lead to rising inflation, and such fears could lead to higher interest rates.

2. Low interest rates are here to stay.

Not so. Interest rates are headed higher, and not just because the Fed will eventually raise short-term rates once the economy speeds up. Our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lobal demand for capital is rising fast as emerging markets embark on one of the biggest building booms in history.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 particularly China, is fueling demand for housing, roads, ports, water and power systems,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Global investment demand could rise to $24 trillion per year by 2030, from $11 trillion today.

Meanwhile, global saving is unlikely to rise as quickly, a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pend more on pensions, health care, and other needs of their aging populations. In some forecasts, global saving will fall short of investment demand by as much as $2.4 trillion in 2030. And because, by definition, savings and investment must equal each other, the gap will push interest rates up.

3. US policy makers should keep rates low so consumers will spend more and boost the economy.

American households are now saving more than they were during the recent credit bubble; the personal savings rate increased to nearly 6 percent in 2010, from 2 percent in 2007. Not only does this help people save for retirement, it’s also good for the nation’s long-term economic health: higher national savings will help fund more national investment. If anything, policy makers should encourage consumers to save even more.

But wouldn’t more personal saving dampen economic growth? Not if corpor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increase investments that expand the nation’s capacity to produce more and better goods and services. We’ve invested too little in the past, particularly in infrastructure.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estimat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spend an additional $2.2 trillion over five years—on top of our current $400 billion annual investment—on transportation, water, energy, schools, waste disposal, and public parks, to renew the nation’s crumbling infrastructure and help meet growing demand.

These kinds of investments would provide additional fuel for economic growth, offsetting slower gains in consumer spending. And now is the time to start, while interest rates are still near historically low levels.

4. The mortgage interest deduction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housing market and the economy.

Hardly. The deduction is a favorite among homeowners, real-estate agents, and lenders, but its broader economic benefits are debatable.

Under current law, US taxpayers can deduct their interest payments on up to $1 million in mortgage debt on both their primary residences and their second homes, and can also deduct their interest payments on up to $100,000 in home-equity loans. The law thus lowers the cost of homeownership and creates incentives to take on extra mortgage debt—spurring the real-estate and finance industries as well as consumer spending.

But these gains come at a cost: The deduction lowers federal revenues (by a projected $104 billion in 2011), thereby adding to the budget deficit. It also encourages households to take on more debt than they would otherwise and thus helped feed the housing bubble that led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Canada, by contrast, has no such mortgage tax deduction, and its housing market is healthier and less leveraged, avoiding US-style booms and busts. The proposal by President Obama’s fiscal commission to sharply limit the mortgage interest deduction was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5. Higher interest rates are bad for the economy.

Actually, in several ways, somewhat higher interest rates would be better for the economy than the extremely low rates of recent years. They would benefit savers (particularly retirees and pension funds) and therefore encourage greater household saving.

They would also limit financial bubbles, restraining speculative and heavily leveraged investment while encouraging more investment that would actually raise the economy’s potential growth rate, such as expanding the country’s broadband network, developing new green technologies, and rebuilding aging infrastructure.

Higher rates would also focus executives’ attention on the return that companies earn on their capital, prodding them to make sure they get more bang for each buck. This could boost the nation’s productivity, which is the key to ra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over time.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美國經濟焦點》第四季環比年率為增長3.2%,支出和貿易均有正面貢獻

15:38 30Jan11 RTRS-《美國經濟焦點》第四季環比年率為增長3.2%,支出和貿易均有正面貢獻

* 美國第四季環比年率初值為增長3.2%
* 消費者支出為逾四年來最強
* 需求步伐為1984年以來最快;貿易的貢獻料轉瞬即逝
* 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創紀錄低位
記者 Lucia Mutikani 編譯 艾茂林
路透華盛頓1月28日電---在消費者支出大幅上升和出口強勁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在第四季提速,重拾衰退前的峰值增速.圍繞復甦可持續性的疑慮得以消除.
美國商務部周五公布,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年率初值為增長3.2%,全年GDP增幅為2.9%.[ID:nCN1581261]
雖然第四季增幅不及預估的3.5%,但綜合表現卻意外強勁:消費者和企業支出暢旺,並暗示企業需要補充庫存.
但是,這一切還不足以令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撤回支撐經濟復甦的措施.
德銀證券的首席美國經濟分析師Joseph LaVorgna說,"數據看上去非常好.步入新年,經濟真的獲得了一些動能."
他認為,若就業增長最終有了起色,今年經濟增速可能輕松突破4%."如果就業市場沒有復元,那麼經濟也得不到足夠的提振."
投資者對這份數據留意不多,他們正在為埃及的政局動蕩和企業的疲弱財報感到困擾,比如福特汽車季度獲利驟然大降.
美國股市自29個月高位跌落,標準普爾500指數<.SPX>兩個月來首度跌穿14日移動均線.美國公債價格上揚.

埃及動蕩局勢促使投資者尋求避險,並推升美元指數<.DXY>.
美國2010年全年經濟增長2.9%,為2005年以來最大增幅,但仍不足以拉低年底時高達9.4%的失業率.美國經濟在2009年萎縮2.6%.
美國財長蓋特納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論壇時表示,"由於經濟持續擴張,我認為現在信心足多了."當時第四季GDP數據尚未公布.
但他也警告說,"這並不是經濟榮景,並不意味著失業率可能迅速降下來."

**消費者撐起經濟復甦**
占到美國經濟活動逾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支出,第四季增長4.4%,為2006年第一季以來最快,並為GDP增幅貢獻約3個百分點,為四年多來的最大貢獻.
消費者信心日益增強.湯森路透/密西根大學公布的調查顯示,美國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為74.2,高於初值的72.7.[ID:nCN8429074]
雖然分析師並不認為消費者支出會繼續如此快速地增長,但他們預計支出會維持強勁.
的確如此,福特汽車將2011年美國汽車銷量預估,從之前的1,250萬輛調高至1,300-1,350萬輛.
瀏覽美國第四季GDP圖表,請點選(http://r.reuters.com/jah77r)
經濟的另一大支柱是出口.第四季出口躍升8.5%,進口則驟降13.6%,為GDP增幅帶來3.44個百分點的貢獻,為一年時間以來貿易首度對GDP作出貢獻,幅度亦是1980年以來最大.
但分析師認為,貿易對經濟的提振可能轉瞬即逝,因企業補充庫存的需要或導致進口增加.
庫存增速第四季大幅減緩,為2009年第二季以來首次對GDP構成拖累.分析師稱,企業或許低估了需求力度,現在需要重新補充庫存,進而應帶動生產進一步增加.
"消費者支出穩健,可能會維持出色表現.這意味著上半年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企業補充庫存,"美國銀行-美林分析師Neil Dutta說道.
假設企業沒有為庫存增長踩下剎車,經濟原本可能擴張7.1%之多.若是這樣,就標誌著國內外需求增幅創出逾26年高位.相形之下,國內消費成長速度溫和得多,僅有3.4%.

**就業依舊滯後**
盡管經濟在加快成長,但拉低失業方面的進展卻慢得令人痛苦.對於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失業民眾、以及期望創造就業的美聯儲官員來講,此份GDP報告難有慰藉.
聯儲官員在周三講話中,對復甦仍不足以拉低失業表達擔憂,並重申實施6,000億美元的公債購買計劃以刺激經濟的承諾.
企業一直不願增聘員工,但動用手中的充裕現金進行投資.設備和軟件方面的投資連續第七個季度出現增長.
房屋建築也幫助支撐經濟,盡管今年初部分地區的惡劣天氣或許抑制了建築活動.政府支出則萎縮,主要拖累來自州和地方政府.
報告顯示食品和汽油價格飛漲推動通脹提速.但美聯儲密切關注的"核心"物價指數增幅創下0.4%的紀錄低位,暗示整體物價壓力並未加劇.(完)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轉載]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感言

[轉載]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感言


你必須相信,90%的情況下,你所在的公司 並沒有那麼爛,你認為不錯的公司也沒有那麼好。就像圍城裏說的,“城裏的人拼命想衝出來,而城外的人拼命想衝進去。”每個公司都有每個公司的問題,沒有問 題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換個環境你都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問題,與其如此,不如就在當下把問題解決掉。很多問題當你真的想要去解決的時候,或許並沒有那麼難。有 的時候你覺得問題無法解決,事實上,那只是“你覺得”。

如果有機會看見了這篇文章,而沒有認真讀完它,那麼絕對會是你的一筆很大的損失!關於人生的思考的文章我看過不少,但像這篇文章那樣能真真切切的說出自己 的肺腑之言的確實不多。我想最有價值的交流不在於談話的內容本身,而在於交流者對於內容的思考。內容是不變的,而思想卻會閃光!我們最難遇見的也就是這種 閃光的東西……

一、關於工作與生活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 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後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 確比國美大,但並不代表西門子中國經理比國美的老闆強,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而進外企的人往往並不能很早理解這一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於自己的能 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並不會給業績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好了~~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 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麼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選擇?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強幹精力沖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麼還要用你?

從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可以看到我們的工作軌跡,二三十歲的時候,生活的壓力還比較小,身體還比較好,上面的父母身體還好,下面又沒有孩子,不用還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當個外企小白領還是很光鮮的,掙得不多也夠花了。

但是人終歸要結婚生子,終歸會老,到了40歲,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藥,要有人看護,自己要還房貸,要過基本體面的生活,要養小孩……那個時候需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並不能說明什麼。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不太贊成過於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 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人最 後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問題是,5! 年以後拿多少?估計5k-10k了不起了。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後面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前兩天問我的一個銷售,你會的這些東西一個新人2年就都學會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卻只是你的一半,到時候,你怎麼辦?

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體育比賽,有初賽、複賽、決賽。初賽的時候大家都剛剛進社會,大多數都是實力一般的人,這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很快就能讓人脫穎而出,於 是有的人二十多歲做了經理,有的人遲些也終於贏得了初賽,三十多歲成了經理。然後是複賽,能參加複賽的都是贏得初賽的,每個人都有些能耐,在聰明才智上都 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再想要勝出就不那麼容易了,單靠一點點努力和認真還不夠,要有很強的堅忍精神,要懂得靠團隊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長遠的眼 光……

看上去贏得複賽並不容易,但,還不是那麼難。因為這個世界的規律就是給人一點成功的同時、讓人驕傲自滿,剛剛贏得初賽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贏得的僅僅是初 賽,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大多數人都會驕傲自滿起來,認為自己已經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學習了,他們會認為之所以不能再進一步已經不是自己的原因了。 雖然他們仍然不好對付,但是他們沒有耐性,沒有容人的度量,更沒有清晰長遠的目光。就像一隻憤怒的鬥牛,雖然猛烈,最終是會敗的,而贏得複賽的人則象鬥牛 士一樣,不急不躁,跟隨著自己的節拍,慢慢耗盡對手的耐心和體力。贏得了複賽以後,大約已經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職業經理人了,當上了中小公司的總經理,大公 司的副總經理,主管著每年幾千萬乃至幾億的生意。

最終的決賽來了,說實話我自己都還沒有贏得決賽,因此對於決賽的決勝因素也只能憑自己的猜測而已,這個時候的輸贏或許就像武俠小說裏寫得那樣,大家都是高 手,只能等待對方犯錯了,要想輕易擊敗對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渾身解數,還需要一點運氣和時間。世界的規律依然發揮著作用,贏得複賽的人已經不只是驕傲 自滿了,他們往往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別人的話,有些人的脾氣變得暴躁,心情變得浮躁,身體變得糟糕,他們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在決賽中要做的只是不被 自己擊敗,等著別人被自己擊敗。這和體育比賽是一樣的,最後高手之間的比賽,就看誰失誤少誰就贏得了決賽。

二、 根源

你工作快樂麼?你的工作好麼?

有沒有覺得幹了一段時間以後工作很不開心?有沒有覺得自己入錯了行?有沒有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有沒有覺得工作像一團亂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種痛苦? 有沒有很想換個工作?有沒有覺得其實現在的公司並沒有當初想像得那麼好?有沒有覺得這份工作是當初因為生存壓力而找的,實在不適合自己?你從工作中得到你 想要得到的了麼?你每天開心麼?

職涯上憤怒的人很多,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不快樂?你為什麼憤怒?

其實,你不快樂的根源,是因為你不知道要什麼!你不知道要什麼,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麼,你不知道追求什麼,所以你什麼也得不到。我總覺得,職業生涯首先 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麼?大多數人大概沒想過這個問題,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錯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對於薪水的渴望,可 是,你想每隔幾年重來一次找工作的過程麼?你想每年都在這種對於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過麼?不想的話,就好好想清楚。飲鴆止渴,不能因為口渴就拼命喝 毒藥。越是焦急,越是覺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饑不擇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敗,你的經歷越來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著你的簡歷就皺眉頭。於是你越喝越 渴,越渴越喝,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只能哀歎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時,只能到天涯上來發洩一把,在失敗者的共鳴當中尋求一點心理平衡罷了。大多數人都有生存壓 力,我也是,有生存壓力就會有很多焦? {,積極的人會從焦慮中得到動力,而消極的人則會因為焦慮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須在壓力下做出選擇,這就是世道,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

一般我們處理的事情分為重要的事情和緊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會常常去做緊急的事情。比如鍛煉身體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則是緊急的事情。 如果不鍛煉身體保持健康,就會常常為了病痛煩惱。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 究竟要什麼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會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緊急的事情給人的壓力比較大,迫使人們去趕緊做,相對來說重要的事情反 而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大多數人做事情都是以壓力為導向的,壓力之下,總覺得非要先做緊急的事情,結果就是永遠到處救火,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很多人的工 作也像是救火隊一樣忙碌痛苦,也是因為工作中沒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說自己活在水深火熱為了生存顧不! 上那麼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難是當初你們沒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們還是因為急於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麼或許將來要繼續承受 痛苦找工作的結果。

我始終覺得我要說的話題,沉重了點,需要很多思考,遠比唐笑打武警的話題來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沒有輕鬆的成功,成功,要付代價。請先忘記一切的生存壓力,想想這輩子你最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最要緊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麼。

三、什麼是好工作

  當初微軟有個唐駿,很多大學裏的年輕人覺得這才是他們嚮往的職業生涯,我在清華bbs裏發的帖子被這些學子們所不屑,那個時候學生們只想出國或者去外 企,不過如今看來,我還是對的,唐駿去了盛大,陳天橋創立的盛大,一家民營公司。一個高學歷的海歸在500強的公司裏拿高薪水,這大約是很多年輕人的夢 想,問題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在做這個夢,好的職位卻只有500個。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歡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歡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認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們在比較好的寫字 樓,這是你想要的麼?他們出差住比較好的酒店,這是你想要的麼?別人會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這是你想要的麼?那一切都是給別人看的,你幹嗎要活得那麼 辛苦給別人看?另一方面,他們薪水福利一般,並沒有特別了不起,他們的晉升機會比較少,很難做到很高階的主管,他們雖然厭惡常常加班,卻不敢不加班,因為 “你不幹有得是人幹”,大部分情況下會找個臺灣人香港人新加坡人來管你,而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你想清楚了麼?500強一定好麼?找工作究 竟是考慮你想要什麼,還是考慮別人想看什麼?

我的大學同學們大多數都到美國了,甚至畢業這麼多年了,還有人最近到國外去了。出國真的有那麼好麼?我的大學同學們,大多數還是在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 地掙扎著,至今只有一個正經在一個美國大學裏拿到個正式的教職。國內的教授很難當麼?我有幾個表親也去了國外了,他們的父母獨自在國內,沒有人照顧,有好 幾次人在家裏昏倒都沒人知道,出國,真的這麼光彩麼?就像有人說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覺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總想找到那個最好的,可是,什麼是最好的?你覺得是最好的那個,是因為你的確瞭解,還是因為別人說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對於別人是最好的,對於你也一定是最好的麼?

對於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要最清楚,別人的意見並不是那麼重要。很多人總是常常被別人的意見所影響,親戚的意見,朋友的意見,同事的意見……問題是,你究竟 是要過誰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續集,也不是兒女一生的前傳,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別人無法也負不起這個責任。自 己做的決定,至少到最後,自己沒什麼可後悔。對於大多數正常智力的人來說,所做的決定沒有大的對錯,無論怎麼樣的選擇,都是可以嘗試的。比如你沒有考自己 上的那個學校,沒有入現在這個行業,這輩子就過不下去了?就會很失敗?不見得。

我想,好工作,應該是適合你的工作,具體點說,應該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東西的工作,你或許應該以此來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規模, 外企還是國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來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賺錢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還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麼,如果你不清楚你 想要什麼,你就永遠也不會找到好工作,因為你永遠只看到你得不到的東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經在你的身邊,只是,你還沒有學會珍惜。人們總是盯著得不到的東西,而忽視了那些已經得到的東西。

四、普通人

我發現中國人的勵志和國外的勵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國的勵志比較鼓勵人立下大志願,臥薪嚐膽,有朝一日成富成貴。而國外的勵志比較鼓勵人勇敢面對現實生 活,面對普通人的困境,雖然結果也是成富成貴,但起點不一樣,相對來說,我覺得後者在操作上更現實,而前者則需要用999個失敗者來堆砌一個成功者的故 事。

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這件事是很準的。因此,我們不會買彩票中500萬,我們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我們不會坐飛機掉下來,我們當中很少的人會創業成功,我們之中有30%的人會離婚,我們之中大部分人會活過65歲……

所以請你在想自己要什麼的時候,要得“現實”一點,你說我想要做李嘉誠,抱歉,我幫不上你。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這種人,是靠命的,看我寫的這篇文章絕 對不會讓你成為他們,即使你成為了他們,也絕對不是我這篇文章的功勞。“王侯將相甯有種乎”但真正當皇帝的只有一個人,王侯將相,人也不多。目標定得高些 對於喜歡挑戰的人來說有好處,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反而比較容易灰心沮喪,很容易就放棄了。

回過頭來說,李嘉誠比你有錢大致50萬倍,他比你更快樂麼?或許。有沒有比你快樂50萬倍,一定沒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樂一兩 倍,甚至有可能還不如你快樂。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和別人比賽,比誰要得更多更高,比誰的目標更遠大。雖然成為李嘉誠這個目標很宏大,但你並不見得會從 這個目標以及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獲得快樂,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須聽聽你內心的聲音,尋找真正能夠使你獲得快樂的東西,那才是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要的東西,或者我們把它稱之為目標,目標其實並沒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為自己的目標沒有別人遠大而不好意思,達到自己的目標其實就是成功,成功有大 有小,快樂卻是一樣的。我們追逐成功,其實追逐的是成功帶來的快樂,而非成功本身。職業生涯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被攀比的心態蒙住眼睛,忘記了追求的究竟 是什麼,忘記了是什麼能使我們更快樂。

社會上一夜暴富的新聞很多,這些消息,總會在我們的心裏面掀起很多漣漪,漣漪多了就變成驚濤駭浪,心裏的驚濤駭浪除了打翻承載你目標的小船,並不會使得你 也一夜暴富。“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我們這些普通人既沒有當賊的勇氣,又缺乏當賊的狠辣絕決,雖然羡慕吃肉,卻更害怕挨揍,偶爾看到幾個沒挨揍的賊 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動,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賊,卻也不敢。

我還是過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樂,至少,晚上睡得著覺。

五、跳槽與積累

首先要說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個性,天涯上或許會有人覺得你很有個性而叫好,煤氣公司電話公司不會因為覺得你很有個性而免了 你的帳單。當你很帥地炒掉了你的老闆,當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帳單還是要照付,只是你賺錢的時間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沒人受損失。

我並不反對跳槽,但跳槽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頻繁跳槽的後果是讓人覺得沒有忠誠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現在很多人從網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網 站常常給人出些餿主意,要知道他們是盈利性企業,當然要從自身盈利的角度來考慮,大家越是頻繁跳槽頻繁找工作他們越是生意興隆,所以鼓動人們跳槽是他們的 工作。所以他們會常常告訴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報”又是“讚歎自由奔放的靈魂”。至於是否會因此讓你不能安心,你跳了 槽是否解決問題,是否更加開心,那個,他們管不著。

要跳槽肯定是有問題,一般來說問題發生了,躲是躲不開的,很多人跳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不開心,如果這種不開心,在現在這個公司不能解決,那麼在下一個 公司多半也解決不掉。你必須相信,90%的情況下,你所在的公司並沒有那麼爛,你認為不錯的公司也沒有那麼好。就像圍城裏說的,“城裏的人拼命想衝出來, 而城外的人拼命想衝進去。”每個公司都有每個公司的問題,沒有問題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換個環境你都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問題,與其如此,不如就在當下把問題解 決掉。很多問題當你真的想要去解決的時候,或許並沒有那麼難。有的時候你覺得問題無法解決,事實上,那只是“你覺得”。

人生的曲線應該是曲折向上的,偶爾會遇到低谷但大趨勢總歸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像脈衝波一樣每每回到起點,我見過不少面試者,30多歲了,四五份工作經 歷,每次多則3年,少則1年,30多歲的時候回到起點從一個初級職位開始幹起,拿基本初級的薪水,和20多歲的年輕人一起競爭,不覺得有點辛苦麼?這種日 子好過麼?

我非常不贊成在一個行業超過3年以後換行業,基本上,35歲以前我們的生存資本靠打拼,35歲以生存的資本靠的就是積累,這種積累包括人際關係,經驗,人 脈,口碑……如果常常更換行業,代表幾年的積累付之東流,一切從頭開始,如果換了兩次行業,35歲的時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積累,而一個沒有換過行業的人 至少有了10年的積累,誰會佔優勢?工作到2-3年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工作不順利,好像到了一個瓶頸,心情煩悶,就想辭職,乃至換一個行業,覺得這樣所有 一切煩惱都可以拋開,會好很多。其實這樣做只是讓你從頭開始,到了時候還是會發生和原來行業一樣的困難,熬過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個人都會經歷這 個過程,每個人的職業生涯! 中都會碰到幾個瓶頸,你熬過去了而別人沒有熬過去你就領先了。跑長跑的人會知道,開始的時候很輕鬆,但是很快會有第一次的難受,但過了這一段又能跑很長一 段,接下來會碰到第二次的難受,堅持過了以後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復,難受一次比一次厲害,直到堅持不下去了。大多數人第一次就堅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堅持到 第二次,第三次雖然大家都堅持不住了,可是跑到這裏的人也沒幾個了,這點資本足夠你安穩活這一輩子了。

一份工作到兩三年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變成熟手,這個時候往往會陷入不斷的重複,有很多人會覺得厭倦,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搞懂了一切,從而懶得去尋求進 步了。很多時候的跳槽是因為覺得失去興趣了,覺得自己已經完成比賽了。其實這個時候比賽才剛剛開始,工作兩三年的人,無論是客戶關係,人脈,手下,和領導 的關係,在業內的名氣……還都是遠遠不夠的,但稍有成績的人總是會自我感覺良好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跟客戶關係鐵得要命,覺得自己在業界的口碑好得很。其 實可以肯定地說,一定不是,這個時候,還是要拿出前兩年的幹勁來,穩紮穩打,積累才剛剛開始。

你足夠瞭解你的客戶嗎?你知道他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你足夠瞭解你的老闆麼?你知道他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你足夠瞭解你的手下麼?你知道他最大的煩惱是什 麼嗎?如果你不知道,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已經積累夠了?如果你都不瞭解,你怎麼能讓他們幫你的忙,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 你又何來的成功?

六、等待

這是個浮躁的人們最不喜歡的話題,本來不想說這個話題,因為會引起太多的爭論,而我又無意和人爭論這些,但是考慮到對於職業生涯的長久規劃,這是一個躲避不了的話題,還是決定寫一寫,不愛看的請離開吧。

並不是每次穿紅燈都會被汽車撞,並不是每個罪犯都會被抓到,並不是每個錯誤都會被懲罰,並不是每個貪官都會被槍斃,並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並 不是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會有人看到,並不是你每一點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報,並不是你的每一個善意都能被理解……這個,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夠好,可是, 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氣麼?如果沒有,你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麼?有很多時候,人需要一點耐心,一點信心。每個人總會輪到幾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 好的辦法。

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屬於你的那一刻。周潤發等待過,劉德華等待過,周星馳等待過,王菲等待過,張藝謀也等待過……看到了他們如 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當初他們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馬獎影帝在街邊擺地攤?你可曾看到德雲社一群人在劇場裏給一位觀眾說相聲?你可曾看到周 星馳的角色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悶的日子,我幾乎能想像得出來他們借酒澆愁的樣子,我也能想像得出他們為了生存而掙扎的窘 迫。在他們一生最中燦爛美好的日子裏,他們渴望成功,但卻兩手空空,一如現在的你。沒有人保證他們將來一定會成功,而他們的選擇是耐住寂寞。如果當時的他 們總念叨著“成功只是屬於特權階級的”,你覺得他們今天會怎樣?

曾經我也不明白有些人為什麼並不比我有能力卻要坐在我的頭上,年紀比我大就一定要當我的領導麼?為什麼有些爛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賺錢?為什麼剛剛改革開放的 時候的人能那麼容易賺錢,而輪到我們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正規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還在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在社會裏掙扎奮鬥了,他們在社會上奮鬥積累了 十幾二十年,我們新人來了,他們有的我都想要,我這不是在要公平,我這是在要搶劫。因為我要得太急,因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歲的男人,沒有錢,沒有事 業,卻有蓬勃的欲望。

  人總是會遇到挫折的,人總是會有低潮的,人總是會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的,人總是有要低聲下氣的時候,這些時候恰恰是人生最關鍵的時候,因為大家都會碰 到挫折,而大多數人過不了這個門檻,你能過,你就成功了。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需要耐心等待,滿懷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會放棄你,機會總會來的。至 少,你還年輕,你沒有坐牢,沒有生治不了的病,沒有欠還不起的債。比你不幸的人遠遠多過比你幸運的人,你還怕什麼?路要一步步走,雖然到達終點的那一步很 激動人心,但大部分的腳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沒有這些腳步,或者耐不住這些平凡枯燥,你終歸是無法迎來最後的那些激動人心。

逆境,是上帝幫你淘汰競爭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別人也不好受,你堅持不下去了,別人也一樣,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堅持不住了,那只能讓別人獲得堅持的信心,讓競爭者看著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賽。勝利屬於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絕望的時候,我會去看電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Maguire》,讓自己重新鼓起勇氣,因為,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總還是有希望。當所有的人離開的時候,我不失去希望, 我不放棄。每天下班坐在車裏,我喜歡哼著《隱形的翅膀》看著窗外,我知道,我在靜靜等待,等待屬於我的那一刻。

原貼裏伊吉網友的話我很喜歡,抄錄在這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特殊者 含著金匙出生、投胎到好家庭、工作安排到電力局拿1w月薪這樣的小概率事件,當然最好輪到自己紅軍長征兩萬五、打成右派反革命、胼手胝足犧牲尊嚴去奮鬥,最好留給祖輩父輩和別人

自然,不是每個吃過苦的人都會得到回報。但是,任何時代,每一個既得利益者身後,都有他的祖輩父輩奮鬥掙扎乃至流血付出生命的身影,羡慕別人有個好爸爸,沒什麼不可以,問題是,你的下一代,會有一個好爸爸嗎?

至於問到為什麼不能有同樣的贏面概率?我只能問:為什麼物種競爭中,人和猴子不能有同樣的贏面概率?物競天擇。猴子的靈魂不一定比你卑微,但你身後有幾十萬年的類人猿進化積澱。

七、入對行 跟對人

在中國,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職業做到底的,雖然如此,第一份工作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兩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 第一份工作對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入行,現代的職業分工已經很細,我們基本上只能在一個行業裏成為專家,不可能在多個行業裏成為專家。很多案例也證明即使一個 人在一個行業非常成功,到另外一個行業,往往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你想改變世界,還是想賣一輩子汽水?”是賈伯斯邀請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考利加盟蘋果 時所說的話,結果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約翰,到了蘋果表現平平。其實沒有哪個行業特別好,也沒有哪個行業特別差,或許有報導說哪個行業的平均薪資比較高, 但是他們沒說的是,那個行業的平均壓力也比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業一旦進入才發現很多地方其實並不那麼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見。

說實話,我自己都沒有發大財,所以我的建議只是讓人快樂工作的建議,不是如何發大財的建議,我們只討論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況。我認為選擇什麼行業並沒有太 大關係,看問題不能只看眼前。比如,從前年開始,國家開始整頓醫療行業,很多醫藥公司開不下去,很多醫藥行業的銷售開始轉行。其實醫藥行業的不景氣是針對 所有公司的,並非針對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這個時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數正規的醫藥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撐個兩三年總是能撐的,大多數醫藥 銷售靠工資撐個兩三年也是可以撐的,國家不可能永遠捏著醫藥行業不放的,兩三年以後光景總歸還會好起來的,那個時候別人都跑了而你沒跑,那時的日子應該會 好過很多。有的時候覺得自己這個行業不行了,問題是,再不行的行業,做得人少了也變成了好行業,當大家都覺得不好的時候,往往卻是最好的時候。大家都覺得 金融行業好,金融行業門檻高不說,有? h少人削尖腦袋要鑽進去,競爭激烈,進去以後還要時時提防,一個疏忽,就被後來的人給擠掉了,壓力巨大,又如何談得上快樂?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陽能這個東西至今還不能進入實際應用的階段,但是中國已經有7家和太陽能有關的公司在紐交所上市了,國美、蘇寧永樂其實是貿易型企業,也能上市,魯泰紡 織連續10年利潤增長超過50%,賣茶的一茶一座,賣衣服的海瀾之家都能上市……其實選什麼行業真的不重要,關鍵是怎麼做。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關鍵是 人。

有一點是需要記住的,這個世界上,有史以來直到我們能夠預見得到的未來,成功的人總是少數,有錢的人總是少數,大多數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 此,大多數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離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數人說好的東西不見得好,大多數人說不好的東西不見得不好。大多數人都去炒股的 時候說明跌只是時間問題,大家越是熱情高漲的時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數人買房子的時候,房價不會漲,而房價漲的差不多的時候,大多數人才開始買房子。不 會有這樣一件事情讓大家都變成功,發了財,歷史上不曾有過,將來也不會發生。有些東西即使一時運氣好得到了,還是會在別的時候別的地方失去的。

年輕人在職業生涯的剛開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對的事情,不要讓自己今後幾十年的人生總是提心吊膽,更不值得為了一份工作賠上自己的青春年華。我的公司 是個不行賄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員工也不理解,不過如今,我們是同行中最大的企業,客戶樂意和我們打交道,尤其是在國家打擊腐敗的時候, 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做生意不給錢的名聲,都敢於和我們做生意。而勇於給錢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覺,人還是要看長遠一點。很多時 候,看起來最近的路,其實是最遠的路,看起來最遠的路,其實是最近的路。

跟對人是說,入行後要跟個好領導好老師,剛進社會的人做事情往往沒有經驗,需要有人言傳身教。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一個好領導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好”的標準,不是他讓你少幹活多拿錢,而是以下三個。



首先,好領導要有寬廣的心胸,如果一個領導每天都會發脾氣,那幾乎可以肯定他不是個心胸寬廣的人,能發脾氣的時候卻不發脾氣的領導,多半是非常厲害的領 導。中國人當領導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強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個現象是,領導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閒人。如果看到這樣的環 境,還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領導要願意從下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一點其實是從面試的時候就能發現的,如果這位領導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幾乎不聽你說什麼,這就危險 了。從下屬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並不代表同意下屬的說法,但他必須瞭解下屬的立場,下屬為什麼要這麼想,然後他才有辦法說服你,只關心自己怎麼想的領導往往難 以獲得下屬的信服。

第三,領導敢於承擔責任,如果出了問題就把責任往下推,有了功勞就往自己身上攬,這樣的領導不跟也罷。選擇領導,要選擇關鍵時刻能抗得住的領導,能夠為下屬的錯誤買單的領導,因為這是他作為領導的責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領導,因為,中國的領導往往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領導,因為他坐領導的位置,所以他的話就比較有道理,這是傳統觀念官本位的誤區,可能有大 量的這種無知無能的領導,只是,這對於你其實是好事,如果將來有一天你要超過他,你希望他比較聰明還是比較笨?相對來說這樣的領導其實不難搞定,只是你要 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而已。多認識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強的人打交道,同樣能找到好的老師,不要和一群同樣鬱悶的人一起控訴社會,控訴老闆,這幫不上你,只會 讓你更消極。和那些比你強的人打交道,看他們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學習他們,然後跟更強的人打交道。

八、選擇

我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實是選擇,因此在談職業生涯的時候不得不提到這個話題。 我始終認為,在很大的範圍內,我們究竟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每天我們都在做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可以不去寫這篇文章,去別人的帖子拍拍 磚頭,也可以寫下這些文字,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讓別人易於閱讀,也可以寫成一堆,我可以就這樣發上來,也可以在發以前再 看幾遍,你可以選擇不刮鬍子就去面試,也可以選擇出門前照照鏡子……每天,每一刻我們都在做這樣那樣的決定,我們可以漫不經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 萬的小選擇累計起來,就決定了最終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未來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很多人會說我命苦啊,沒得選擇阿,如果你認為“去微軟還是去IBM”“上清華還是上北大” “當銷售副總還是當廠長”這種才叫選擇的話,的確你沒有什麼選擇,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選擇。但每天你都可以選擇是否為客戶服務更周到一些,是否對同事更耐 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是否把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問題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選擇在是否在痛苦中繼續堅持,是否拋棄掉自 己的那些負面的想法,是否原諒一個人的錯誤,是否相信我在這裏寫下的這些話,是否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生活每天都在給你選擇的機會,每天都在給你改變自 己人生的機會,你可以選擇賴在地上撒潑打滾,也可以選擇咬牙站起來。你永遠都有選擇。有些選擇不是立杆見影的,需要累積,比如農民可以選擇自己常常去澆 地,也可以選擇讓老! 天去澆地,誠然你今天澆水下去苗不見得今天馬上就長出來,但常常澆水,大部分苗終究會長出來的,如果你不澆,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給你機會,他不會給你一疊現金也不會拱手送你個好工作,但實際上,他還是在給你機會。我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任何了不起的社會關係, 我的父親在大學畢業以後就被分配到了邊疆,那個小縣城只有一條馬路,他們那一代人其實比我們更有理由抱怨,他們什麼也沒得到,年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書都 沒得讀,支援邊疆插隊落戶,等到老了,卻要給年輕人機會了。他有足夠的理由象成千上萬那樣的青年一樣坐在那裏抱怨生不逢時,怨氣沖天。然而在分配到邊疆的 十年之後,國家恢復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來的學校。研究生畢業,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單位裏,又是3年以後,國家第一屆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來的學 校,成為中國第一代博士,那時的他比現在的我年紀還大。生活並沒有放棄他,他也沒有放棄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選擇,他沒有放棄,! 他沒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時機到來的時候,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決定在你的每個小小的選擇之間。

你選擇相信什麼?你選擇和誰交朋友?你選擇做什麼?你選擇怎麼做?……我們面臨太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當中,意識形態層面的選擇又遠比客觀條件的選擇來得 重要得多,比如選擇做什麼產品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而選擇怎麼做才重要。選擇用什麼人並不重要,而選擇怎麼帶這些人才重要。大多數時候選擇客觀條件並不要 緊,大多數關於客觀條件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要緊的是選擇怎麼做。一個大學生畢業了,他要去微軟也好,他要賣豬肉也好,他要創業也好,他要做遊戲代練也 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沒有什麼關係,要緊的是,選擇了以後,怎麼把事情做好。

除了這些,你還可以選擇時間和環境,比如,你可以選擇把這輩子最大的困難放在最有體力最有精力的時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歲再說,只是到了 40多歲,那正是一輩子最脆弱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個時候碰上了職業危機,實在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在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吃點 苦,好讓自己脆弱的時候活得從容一些。你可以選擇在溫室裏成長,也可以選擇到野外磨礪,你可以選擇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也可以選擇40度的酷熱下,去見 你的客戶,只是,這一切最終會累積起來,引導你到你應得的未來。

我不敢說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選擇,但是絕大部分事情你有選擇,只是往往你不把這當作一種選擇。認真對待每一次選擇,才會有比較好的未來。

九、選擇職業

職業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500強的CEO當中最多的是銷售 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現代IT行業也有技術出身成為老闆的,但實際上,後來他們還是從事了很多銷售和市場的工作,並 且表現出色,公司才獲得了成功,完全靠技術能力成為公司老闆的,幾乎沒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銷售就是一門跟人打交道的學問,而管理其實也是跟人打交道的 學問,這兩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讓別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財務則是從數字的層面瞭解生意的本質,從宏觀上看待生意的本質, 對於一個生意是否掙錢,是否可以正常運作有著最深刻的認 識。

公司小的時候是銷售主導公司,而公司大的時候是財務主導公司,銷售的局限性在於只看人情不看數位,財務的局限性在於只看數位不看人情。公司初期,運營成本 低,有訂單就活得下去,跟客戶也沒有什麼談判的條件,別人肯給生意做已經謝天謝地了,這個時候訂單壓倒一切,客戶的要求壓倒一切,所以當然要顧人情。公司 大了以後,一切都要規範化,免得因為不規範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同時運營成本也變高,必須提高利潤率,把有限的資金放到最有產出的地方。對於上市公司來 說,股東才不管你客戶是不是最近出國,最近是不是那個省又在搞嚴打,到了時候就要把業績拿出來,拿不出來就拋股票,這個時候就是數字壓倒一切。

前兩天聽到有人說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能做什麼?”,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規模了,我們想“不能做什麼。”很多人在工作中覺得為什麼領導這 麼保守,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錯過很多機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你還年輕,你想的是“能做什麼”,而作為公司領導要考慮的方面很多,他比較關心“不能做什 麼”。

我並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銷售或者財務,究竟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和你究竟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有關係,有些人就喜歡下班按時回家,看看書聽聽音樂,那也挺好,但 就不適合找個銷售的工作了,否則會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歡出風頭,喜歡成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選擇做財務工作,大概也幹不久,因為一般老闆不喜歡財務太 積極,也不喜歡財務話太多。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再決定要找什麼樣的職業。有很多的不快樂,其實是源自不滿足,而不滿足,很多時候是源自於心不定, 而心不定則是因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麼,不清楚要什麼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沒得到。

我想,我們還是因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緊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總是覺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生活本身一 團亂麻,工作也不會順利。所以要有娛樂、要有社交、要鍛煉身體,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緊的,要開心,我的兩個銷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問他們, 2年以前,你什麼都沒有,工資不高,沒有客戶關係,沒有業績,處於被開的邊緣,現在的你比那時條件好了很多,為什麼現在卻更加不開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 不開心,那你為什麼還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還是要讓自己高興起來,讓自己心態好起來,這種發自內心的改變會讓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氣質,更能包 容……否則,看看鏡子裏的你,你滿意麼?

有人會說,你說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闆就會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時間娛樂、社交、鍛煉?那是人們把目標設定太高的緣故,如果你還在動不動 就會被老闆炒掉的邊緣,那麼你當然不能設立太高的目標,難道你還想每天去打高爾夫?你沒時間去健身房鍛練身體,但是上下班的時候多走幾步可以吧,有樓梯的 時候走走樓梯不走電梯可以吧?辦公的間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臥撐可以吧?誰規定鍛煉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個小時去健身房?你沒時間社交,每月參加郊遊一 次可以吧,週末去參加個什麼音樂班,繪畫班之類的可以吧,去嘗試認識一些同行,和他們找機會交流交流可以吧?開始的時候總是有些難的,但邁出這一步就會向 良性迴圈的方向發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悶,剩下的時間用來咀嚼苦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讓生活更加糟糕。

雖然離開惠普僅有十五天,但感覺上惠普已經離我很遠。我的心思更多放在規劃自己第二階段的人生,這並非代表我對惠普沒有任何眷戀,主要還是想以此驅動自己往前走。

萬科王石登珠穆朗瑪峰的體驗給我很多啟發,雖然在出發時攜帶大量的物資,但是登頂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減輕負荷,最終只有一個氧氣瓶和他登上峰頂。登山如 此,漫長的人生又何嘗不是。我宣佈退休後,接到同事朋友同學的祝賀。大部分人都認為我能夠在這樣的職位上及年齡選擇退休,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福氣。還有 一部分人懷疑我只是借此機會換個工作,當然還有一些人說我在HP做不下去了,趁此機會離開。

我多年來已經習慣別人對我的說三道四,但對於好友,我還是挺關心大家是否真正理解我的想法,這也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由於受我父親早逝的影響,我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願望,我不要像我父親一樣,為家庭生活忙碌一輩子,臨終前感傷,懊惱自己有很多沒有實現的理想。

一本雜誌的文章提到我們在生前就應該思考自己的墓誌銘,因為那代表你自己對完美人生的定義,我們應該盡可能在有生之年去實現它。我希望我的墓誌銘上除了與家人及好友有關的內容外,是這樣寫著:

1.這個人曾經服務於一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HP)25年,和她一起經歷過數次重大的變革,看著她從以電子儀表為主要的業務變革成全球最大的IT公司。

2.這個人曾經在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工作16年,並擔任HP中國區總裁7年,見證及經歷過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最新突破階段,與中國一起成長。

3.這個人熱愛飛行,曾經是一個有執照的飛行員,累積飛行時數超過X小時,曾經在X個機場起降過。

4.這個人曾經獲得管理碩士學位,在領導管理上特別關注中國企業的組織行為及績效,並且在這個領域上獲得中國企業界的認可。

我費時25年才總結1和 2兩項成果,我不知還要費時多久才能達成3和4的願望,特別是第4個願望需要經歷學術的訓練,才能將我的經驗總結成知識。 否則我的經驗將無法有效影響及傳授他人。因此重新進入學校學習,拿一個管理學位是有必要的,更何況這是我一個非常重要的願望。

另一方面,我25年的時間都花在運營(operation)的領域,兢兢業業的做好職業人士的工作,它是一份好工作,特別是在HP,這份工作也幫助我建立財務的基礎,支持家庭的發展。

但是我不想終其一生,都陷入在運營的領域,我想像企業家一樣,有機會靠一些點子(ideas)賺錢,雖然風險很高,但是值得一試,即使失敗,也不枉走一回,這也是第4個願望其中的一部份。

Carly Fiorina曾經對我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去實現的人很少”, 2007年5月21日在北大演講時,有人問起那些書對我影響較大,我想對我人生觀有影響的其中一本書叫“TriggerPoint”,它的主要觀點是:人 生最需要的不是規劃,而是在適當的時機掌握機會,採取行動。

我這些願望在我心中已經醞釀一段很長的時間,開始的時候,也許一年想個一兩 次,過了也就忘掉,但逐漸的,這個心中的聲音,愈來愈大,出現的頻率也愈來愈高,當它幾乎每一個星期都會來與我對話時,我知道時機已經成熟。

但和任何人一樣,要丟掉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所熟悉的環境及穩定的收入,轉到一條自己未曾經歷過,存在未知風險的道路,需要絕大的勇氣,家人的支持和好友的鼓勵。有捨才有得,真是知易行難,我很高興自己終於跨出了第一步。

我要感謝HP的EER提前退休優惠政策,它是其中一個關鍵的TriggerPoints,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在去年五六月發生的事。當時我家老大從大學畢 業,老二從高中畢業,在他們繼續工作及求學前,這是一個黃金時段,讓我們全家可以相聚一段較長的時間,我為此很早就計畫休一個長假,帶著他們到各地遊玩。 但這個計畫因為工作上一件重要的事情(Mark Hurd訪華)不得不取消。這個事件刺激了我必須嚴肅的去對待那心中的聲音,我會不會繼續不斷的錯失很多關鍵的機會?

我已經年過50,我會不會走向和我父親一樣的道路?人事部老總Charles跟我說,很多人在所有對他有利的星星都排成一列時,還是錯失時機。我知道原 因,因為割捨及改變對人是多麼的困難,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但我也相信很多人最終只是把這些理想當成是幻想,然後不斷的為自己尋找不能實 現的藉口,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經說過,“與改變世界相比,改變自己更困難”,真是一針見血。

什麼是快樂及有意義的人生?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對我來說,能實現我墓誌銘上的內容就是我的定義。

在中國惠普總裁的位置上固然可以吸引很多的關注及眼球,但是我太太及較親近的好友,都知道那不是我追求的,那只是為扮演好這個角色必須盡力做好的地方。

做一個沒有名片的人士,雖然只有十多天的時間,但我發現我的腦袋裏已經空出很多空間及能量,讓我可以靜心的為我ChapterII的新生活做細緻的調研及 規劃。我預訂以兩年的時間來完成轉軌的準備工作,並且花多點時間與家人共處。這兩年的時間我希望拿到飛行執照,拿到管理有關的碩士學位,提升英文的水準, 建立新的網路,多認識不同行業的人,保持與大陸的聯繫。希望兩年後,我可以順利回到大陸去實現我第四個願望。

毫不意外,在生活上,我發現很多需要調整的地方。

二十多年來,我生活的步調及節奏,幾乎完全被公司及工作所左右,不斷湧出的deadline及任務驅動我每天的安排,一旦離開這樣的環境,第一個需要調整 的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自律及意志力來驅動每天的活動,睡覺睡到自然醒的態度絕對不正確,放鬆自己,不給事情設定目標及時間表,或者對錯失時間目標無所謂,也 不正確,沒有年度,季度,月及周計畫也不正確。

擔任高層經理多年,已經養成交待事情的習慣,自己的時間主要花在思考,決策及追蹤專案的進展情況,更多是依靠一個龐大的團隊來執行具體的事項及秘書來處理 很多協調及繁瑣的事情。到美國後,很多事情需要打800號電話聯繫,但這些電話很忙,常讓你在waitingline上等待很長的時間,當我在等待時,我 可以體會以前秘書工作辛苦的地方,但同時也提醒我自己,在這個階段要改變態度,培養更大的耐性及自己動手做的能力。生活的內容也要做出很大的調整,多出時 間鍛煉身體,多出時間關注家人,多出時間關注朋友,多出時間體驗不同的休閒活動及飛行,一步步的,希望生活逐步調整到我所期望的軌道上,期待這兩年的生活 既充實又充滿樂趣及意義。

第一個快樂的體驗就是準備及參加大兒子的訂婚禮,那種全心投入,不需擔憂工作數位的感覺真好。同時我也租好了公寓,買好了傢俱及車子,陪家人在週末的時候 到Reno及Lake Tahoe玩了一趟,Lake Tahoe我去了多次,但這次的體驗有所不同,我從心裏欣賞到它的美麗。 但同時我也在加緊調研的工作,為申請大學及飛行學校做準備,這段時間也和在矽谷的朋友及一些風險投資公司見面,瞭解不同的產業。

我的人生觀是“完美的演出來自充分的準備”,“勇於改變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機會將不斷出現”,“快樂及有意義的人生來自於實現自己心中的願望,而 非外在的掌聲”。我離開時,有兩位好朋友送給我兩個不同的祝語,Baron的是“多年功過化煙塵”,楊華的是“莫春者,風乎舞雩,詠而歸”,它們分別代表 了我離開惠普及走向未來的心情。我總結人生有三個階段,一個階段是為現實找一份工作,一個階段是為現實,但可以選擇一份自己願意投入的工作,一個階段是為 理想去做一些事情。

我珍惜我的福氣,感激HP及同事、好朋友給我的支持,鼓勵及協助,這篇文字化我心聲的文章與好友分享。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美國經濟焦點》FED持異見者或在下周會議求同存異,但未來分歧料更明顯

07:01 26Jan11 RTRS-(重溫稿)《美國經濟焦點》FED持異見者或在下周會議求同存異,但未來分歧料更明顯

* 事項:FED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發布貨幣政策聲明
* 時間:1月26日(三)1915GMT
* 預估:可能保持政策不變,指出經濟前景稍有改善
路透華盛頓1月19日電---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內部對政策持異見者即將迎來施展的機會,但他們有可能暫時壓制表達異議,等待更為關鍵的時機.
美聯儲將於下周周二與周三召開會議,兩位最大膽敢言的批評者--費城聯儲總裁普洛瑟與達拉斯聯儲總裁費希爾--將根據年度輪值制度進入投票席.
政策聲明定於周三1915GMT左右發表.外界廣泛預計,美聯儲將認可消費者與企業煥發的生機跡象表明經濟形勢正日趨改善,只是措辭可能比較輕微.
但美聯儲對遲滯經濟復甦的審慎評估不大可能有太多變動,從而不會削弱對其完整實施備受爭議的6,000億美元購債計劃的預期.購債計劃的支持者認為該計劃有助於重振美國低迷的就業市場.
普洛瑟和費希爾料在會議上辯稱,經濟復甦無需進一步的貨幣政策支持,且美聯儲膨脹的資產負債表會加大控制通脹的難度.二人都須小心掂量是否要以反對票來正式表達立場.
盡管美國堪薩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洪尼格在2010年的每次政策會議上都持不同意見,但今年若11名有表決權的委員中有兩名持異議的話,或暗示對美聯儲主席貝南克政策的支持動搖.
貝南克不像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那樣側重於聯儲內部意見統一,不過一些官員已擔心傳遞的信號不一致.
政策制定者在會議上對於短期和中期經濟預測的分歧可能更大,不過公眾只有等到2月中旬美聯儲公布1月會議記錄、以及貝南克在國會做半年度證詞陳述之後才會得知這些看法.

**說不為時尚早?**
普洛瑟和費希爾在2008年有投票權時都投過反對票:費希爾反對五次,普洛瑟則是兩次.
但這兩名官員可能會等到更加關鍵的時刻才會出手反對美聯儲的政策:即當美聯儲必須決定是否結束第二輪量化寬鬆之時.
美聯儲曾表示,計劃到6月底結束資產購買計劃.許多分析師預計美聯儲最晚必須在4月底會議上對此作出決定,以便為停止該計劃做好準備工作.
Decision Economics分析師Cary Leahey稱:"市場不再認為會有人要為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大動干戈,我認為他們在為第三輪量化寬鬆保留力量."
美聯儲去年11月推出這項政策時,正是對美國經濟可能無法擺脫滑坡厄運的憂慮升溫之際.在隔拆利率處在零附近的情況下,官員們希望促使中長期拆借利率下跌,以提振經濟.
從這以後,美國經濟似乎重新被灌入力量.美聯儲主席貝南克本月稍早對國會稱,"自我維持的經濟復甦"可能正在扎根.
股市一直是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下最明顯的贏家,自去年8月底以來不斷上漲.貝南克將此作為政策奏效的一個證據.
盡管政策推出前,公債收益率因對美聯儲購買債券的預期而下跌,但政策推出後又一路攀升.美元雖一度下跌,但在公債收益率止跌後又扭頭上漲.

**勉強的支持**
費希爾曾在1月初表示,他預計美聯儲將把購債計劃進行到底,但他不願該計劃的規模被擴大.
普洛瑟的批判態度則一直更為嚴厲,他曾表示認為美聯儲可能提早結束此計劃.不過,他也對政策路徑的突然調整表示過擔憂.
此外,購債政策還受到美國共和黨議員和國外官員的抨擊,這有可能促使美聯儲決策者嚴陣以待.

"可能不會有異議提出,至少1月份不會,"RBS證券的分析師Omair Sharif稱,"有的話也最多是一個人,而且真有的話,我們會感到驚訝.這在更大程度上將是今年晚些時候的問題."
在下周的會議上,對疲弱房市的擔憂將打壓由企業和消費者支出上升帶來的更多樂觀情緒.
辯論可能在普洛瑟和美聯儲副主席葉倫等中展開.跟普洛瑟持相同觀點的人認為美聯儲已經做得足夠多,葉倫及其支持者則擔憂衰退期間的損失程度.
不過到4月末的會議時,美聯儲政策的歧義氛圍可能升溫.屆時,經濟很可能正有望錄得兩個季度的近4%的增長,而且通脹憂慮料更加迫切.(完)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美國FED焦點》針對失業率的討論或體現出美聯儲政策立場

11:54 21Jan11 RTRS-《美國FED焦點》針對失業率的討論或體現出美聯儲政策立場

* 美聯儲官員已提升對"自然"失業率水準的估測

* 失業率在美聯儲政策討論中尚非主要因素

* 貝南克認為失業增加主要因缺少需求,非緣于結構性因素

路透芝加哥120日電---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最新6,000億美元的購債計劃所基於的想法是,高企的失業率中大部分是可以消除的,只要借款成本足夠低.

但如果不可以,又將如何?

樓市泡沫破裂,隨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導致大量就業崗位流失,且其中許多崗位料不會再恢復.有越來越多的分析師以及美聯儲官員相信,這或許已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狀況,拉高了"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是指,若失業率低於該水準,物價壓力將開始出現.自然失業率上升將暗示,美聯儲可能需要提早扭轉其大舉寬鬆的貨幣立場.

"想讓失業率下降多少,才會開始加息以抑制通脹?這就是爭論焦點所在,"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Paul Ashworth.

據費城聯儲一項調查顯示,過去十年中,分析師一直認為自然失業率為約5%.而去年10,分析師的平均預估跳升至5.8%,為該調查15年曆史中的最高水準.

一些美聯儲官員也提高其估測值,令去年11月美聯儲對美國長期失業率的決策人預測"集中趨勢"5%-6%之間,高於6月預測的5%-5.3%區間.

美聯儲官員下周將提出新的預測數據,但只有在三周後發布會議紀要時才會公諸于眾.

去年的貨幣政策制定會議記錄暗示,他們仍繼續討論失業率中間有多少是結構性的.

鑒於美國失業率高達9.4%,目前的爭論單純是學術性的,即使曾表示自然失業率可能高達8%的美國明尼亞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柯薛拉柯塔也承認,不管按照何種標準衡量,目前的失業率都太高.

但隨著失業率下降,預測者估計僅緩慢下滑,到年底也僅能滑落至9%,柯薛拉柯塔預計,這場爭論將演變成美聯儲的主要議題.

"如果情勢的發展如我的預期,我將認為到年底,2011年年底,對當前結構性性失業率的看法將十分重要."柯薛拉柯塔在本月稍早時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貝南克尚未信服**

200812,美聯儲決定將短期利率調低至接近零的水平,隨後購買1.7萬億()美元公債和抵押支持證券(MBS),以幫助美國擺脫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深淵.

由於去年底失業率仍接近10%,且通脹仍在美聯儲2%的目標下方游走,聯儲于是再度祭出購買公債的措施,以進一步降低借款成本.

此後美國經濟重獲動能,不過多數分析師認為,經濟還沒有改善到能令聯儲官員放寬心,不太可能會在下周政策會議上縮減公債購買規模.分析師和期貨交易商均持相同看法,即美聯儲在明年初之前不太可能升息.

一些人認為結構性失業增加主要無外乎兩個因素:求職者技能與招聘者需求不符,二是一些勞動者因其抵押貸款額高於房屋市價,而無法遷到新工作地點.

美聯儲主席貝南克和貨幣政策委員會中的其他核心成員,包括副總裁葉倫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杜德利,卻不這麼認為.

貝南克承認了解失業率中多大比例是結構性失業這很重要,貝南克10月時的演講結論是,導致失業人口大幅增加,是因需求疲弱而非結構性問題.

"貝南克就該問題的聲明是占主流,這很重要."摩根大通分析師Michael Feroli說道.Feroli,討論的結果可能影響美聯儲政策,但補充道,目前就對將來的決策作出揣測還有些為時尚早.()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打造熱血的同事

1. 當大家的面前讚美-->強調個人價值的獨特性

2. 打造夢想à團隊的使命-->實質產品不重要;對別人的生活或生命發揮影響力

3.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4. 工作有進步--.>士氣高昂:設定有意義的目標+提共資源支援+必要時幫他一把

5. 創造輪調機會

6. 工作愈有挑戰性-->keep 員工

7. 放手讓部屬發揮-->TRUST

8. 用實際行動表現關心-->提高員工參與感:開放的溝通+請聽部屬的聲音+團隊合作=凝聚力

9. 把員工意見當作是重要的事

10. 找對位置-->點燃內心的熱情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AIG二度標出南山人壽,新買家能笑到最後嗎?

16:57 13Jan11 -〔熱點問答〕AIG二度標出南山人壽,新買家能笑到最後嗎?

記者 李珊珊
路透台北1月13日電---台灣金融購併史上少見的曲折大案--南山人壽標售案最新揭曉,美國國際集團將其賣給台灣本地企業潤泰集團與寶成工業<9904.tw>合組的潤成控股.但南山人壽二嫁能否最終塵埃落定,還要取決於主管機關的態度.
相較於首次得標南山人壽但遭政府否決的中策團隊,市場普遍認為,潤成控股大股東均為本地大型企業,股東背景較清楚,籌資能力也相對較強,在這部份較具優勢.然而,潤泰及寶成工業均無實際經營保險業經驗,未來是否能過得了台灣金管會這一關,目前看起來機會各半.
除此之外,南山人壽與業務員的勞工爭議還在持續中,工會要求新買家解決爭議,否則不排除上街抗議.市場估計依照工會要求新買家至少還要付出250-300億台幣.潤成控股如何解決員工問題,也關係實際購併成本為何.
AIG昨日宣布以21.6億美元現金將南山人壽97.57%股權出售予潤成控股,創下台灣金額最大保險購併案.此案尚待主管機關審核.
這是AIG第二次標售南山人壽.為了償還美國政府1,800億美元的金援,AIG在2009年4月表達出售意願,並在當年10月由電池製造商香港中策集團<0235.hk>與博智金融(Primus)團隊以21.5億美元得標,但因股東適格性以及長期經營承諾不符合監管標準而遭否決.

**為何花落潤泰團隊?**
AIG曾向美國財政部表示,此次南山人壽投標金額在21.5-30億美元,顯然潤泰團隊的出價並不是最高價.AIG副法務長Andrew Borodach表示,潤泰團隊控股符合金管會的五大審核原則,且有能力後續增資及經營,有助於南山人壽繼續穩健發展.
另外,據業內人士表示,南山人壽與業務員間對於年資及退休金問題有所爭議,其他買家出價時多會將此不確定因素作為附帶條件.而潤泰則未附帶條件,也就是說這21.6億美元將是AIG可實際拿到的現金,這是該團隊雀屏中選的原因之一.潤泰團隊實際付出成本還要視與員工後續談判而定.
得標者潤成控股是為此次標案而設立,潤泰集團持股八成,寶成兩成.潤泰集團中的潤泰創新<9945.tw>、潤泰全球<2915.tw>各持股25%、23%,而集團中匯弘、長春及宜泰三間投資公司共計持有32%.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以建築業起家,集團產業橫跨營建、房地產開發、連鎖零售以及食品流通等.寶成集團則是由蔡其瑞家族於1969年成立,為全球品牌運動鞋及休閑鞋製造商,旗下上市公司除寶成工業外,還有裕元工業<0551.hk>,寶勝國際<3813.hk>.
尹衍梁個人及集團曾投資安泰人壽(現已為富邦金控<2881.tw>合併)、永豐銀行以及光華投信.寶成集團大股東也是以個人身份投資過上海華一銀行.

**與折戟的中策團隊有何不同?**

上次得標的中策/博智團隊,在闖監管層審核關中鎩羽而歸,與中策團隊不同的是,此次得標的潤成控股是台灣企業,毋需向投審會申請投資許可.
南山人壽在台灣市占率位居前五大,保單總數達到810萬張,相當於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張南山保單.知名度不高且沒有保險經營經驗的中策團隊當時標得南山人壽時,在台灣社會上掀起波瀾.輿論擔心該團隊背後有陸資參與,南山人壽工會也因年資等問題數度上街頭抗議.立法院更是決議金管會得先向立院報告後才能開始審查.
潤成控股將向金管會提交南山人壽股權移轉的申請.由於此次股權移轉超過50%,法令並未規定金管會審查期限.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吳崇權則表示,在收到潤成控股申請且文件齊全後,將會盡快開始審查.
回顧此前中策得標至政府否決,中間歷時長達10個月,在台灣金融購併史上頗為罕見,那麼潤成控股將要等待多久?
外資分析師預估,審查時間可能會達到3至6個月.但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潤成控股可能會盡快送件,以避免與今年底立委選舉、明年總統大選時間過於接近,產生政治性干擾.

**潤成控股與金管會審查的五大原則?*
上次中策團隊的中標,引發台灣政府為了南山案而修改法令,規定保險業者股權移轉需經過審核,並訂出"五大原則"的審查標準:保障員工及保戶權益、資金來源合法、有專業經營能力、承諾長期經營、具財務能力因應未來增資.而以南山案這種超過50%持股移轉,還需說明未來10年的增資計劃.
就金管會審查的五大原則,分析師及業內人士指出,保障員工及保戶權益應較無問題,主要是在專業及財務實力上,分析如下:
--資金來源合法: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稱,購併資金一半來自於自有現金,另一半則是向銀行聯貸.所有資金均來自於台灣,沒有境外資金.

不過,外資分析師指出,潤泰集團預備以旗下企業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來籌資,這部份股東背景較難掌握.是否會引起主管機關疑慮,將需觀察.
--有專業經營能力: 這部份可能是新買家在面對審查時的挑戰之處.雖然尹衍梁稱曾持有安泰人壽長達17年,但分析師指出,尹衍梁與寶成總裁蔡其瑞的投資,大多是少數股權的財務性投資,是否能說服主管機關尚在未定之天.
--承諾長期經營: 尹衍梁在記者會上表明10年內不出售南山人壽持股,並研究恰當時間讓南山人壽首次公開發行(IPO).
--具財務能力因應未來增資: 尹衍梁稱已準備未來20年資金計劃.分析師也認為,以潤泰及寶成企業規模而言,向市場籌資應較中策團隊容易.
不過,台灣保險業者負利差嚴重,一旦實施新會計準則,像南山人壽這種歷史長的保險公司均需提列龐大準備金,AIG等公司即因此退出台灣市場.新買家將必須提出具有高度說服力的增資計劃,才有機會過關.(完)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應對熱錢流入

18:26 10Jan11 -〔背景資料〕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應對熱錢流入
路透1月10日電---隨著投資人不滿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將資金轉投入收益較高的市場,全球多數國家政府正在採取行動遏制本幣升值以及控制熱錢流入.
以下為路透整理出近期各國政府在匯市直接或間接干預的事例:

**巴西瞄準短期賣家,希望拉低本幣**
* 巴西祭出迄今為止最大力度舉措來遏制本幣漲勢,上周四該國宣布對銀行所持美元空頭倉位的準備金要求,以期削減將雷亞爾推至近兩年高位的投機性交易.
* 該意外舉措將提高銀行做空美元的成本.截至去年12月底美元空頭倉位規模飆升至歷史最高.

**智利宣布等待已久的匯市干預**
* 智利央行1月4日宣布,計劃在2011年買入創紀錄的120億美元,來遏制強勢的比索.智利央行強調,干預措施是特例,提醒勿對此"產生依賴".[ID:nCN1524153]
* 智利總統稱,無資本管制計劃.
* 該央行還提高了養老基金的海外投資上限.


**巴西買入美元,抗擊熱錢流入**
* 巴西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12月31日承諾的激進措施包括,旨在提高關稅及採取稅惠,來解決貨幣雷亞爾走強帶來的影響.
* 12月4日上調銀行業存款準備金率,以令信貸擴張降溫並緩和貨幣形勢.
* 批準主權財富基金可以在現貨市場買入美元,但迄今為止尚未行動.
* 10月18日政府將外資購買債券的稅率提高兩倍至6%,以遏制流入固定收益市場的資金.
* 政府提高衍生品利得稅,來阻退投機客.[BR-CMN-FRX]

**秘魯買美元,鼓勵對外投資**
* 12月31日秘魯政府將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從5%下調至3.4%,可能會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減輕秘魯索爾的升值壓力.
* 央行2010年在匯市約買入90億美元,相當於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左右.該國財政部也買入約5億美元.
* 11月26日該國銀行監管機構SBS稱,起草抑制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使用的規定,來減少索爾的壓力.
* 央行提高最低存款要求,特別是與外國貸款相關的賬戶,試圖遏制對索爾的投機.

**台灣收緊外匯管控規定**
*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證期局)12月30日表示,將對銀行的交易進行調查,以檢查外資是否參與投機.
* 12月27日,台灣央行要求所有銀行將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占總外匯部位降低至1/5,原規定為1/3.[ID:nCT0351510]
* 收緊對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元存款的準備金要求.

**韓國**
* 12月20日宣布了一項從2011年年末起對銀行外幣債務征稅的提議,預計稅率不到0.5%.
* 政府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恢復對外國投資者持有本國債券徵收預扣稅,預計稅率在14%.[ID:nCN1441005]
* 6月時韓國當局為銀行外匯衍生品倉位設限,外資銀行在韓分支可持外匯衍生品倉位最高不超過股本的250%,本國銀行則不得超過50%.並在12月末時宣布將這兩個比例分別下調至200%至40%.[ID:nCT0311488][ID:nCN1517011]

**土耳其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 土耳其央行於12月21日宣布,將運用一切政策措施抑制投機資本的流入.
* 上調銀行短期本幣存款準備金率,以防止本幣升值.
* 暗示還可能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
* 稱還未積極考慮針對熱錢徵收托賓稅.

**南非放鬆外匯管控**
* 南非當局12月24日放鬆外匯管控,允許本國機構擴大海外投資.
* 政府稱將通過加大外匯儲備的方式抑制本幣升值.
* 但分析師對南非當局壓制本幣匯價的能力存疑.該國財長稱有必要進行國際合作.

**印尼稱將對銀行的外匯持倉進行控制**

* 印尼央行12月3日暗示,將實施新舉措控制外資流入,包括對商業銀行外匯賬戶以及外國人在當地銀行的本幣轉賬賬戶的最低準備金率進行管理.
* 印尼央行6月對央行存單設定了一個月的最短持有期,力圖將大量的資本流入引導至短期投資以外的領域.

**菲律賓放寬外匯規定,因應資本流入**

* 菲律賓央行11月17日表示,將動用諸如增加外匯儲備、增加銀行監管等措施,因應大量資本流入.

* 10月底通過了六項舉措,包括提高本國居民購匯和對外投資上限,鼓勵民間提前償還外債,目的在於鼓勵資本外流,遏制披索漲勢.披索觸及兩年高位.
* 披索升值,央行料活躍參與市場交易.

**哥倫比亞祭出購買美元和其他結構性舉措**
* 財政部11月17日稱,將於2011年使用外部融資來償還外債,以緩和比索壓力.
* 央行10月29日稱,每天將最少買入2,000萬美元,至少持續到3月15日.
* 去年政府持有15億美元海外資金,包括14億美元從國家石油公司Ecopetrol分得的股利.
* 計劃2011年對沖不超過37億美元外債服務支出費用.

**泰國對外資投資本國債券征稅**

* 從2010年10月13日起,對外資在泰國債券的利息及資本利得課徵15%預扣稅.
* 央行11月24日稱,將考慮進一步採取措施,包括對國際交易徵收托賓稅等.

**墨西哥避免干預,比索料將領跑**
* 央行每月通過出售美元賣權來購入6億美元,作為增加外匯儲備的手段.
* 稱資本管制不起作用
* 墨西哥比索落後于其他市場漲勢,尚未回升至危機前水平.
* 策略師預計拉美其他國家普遍採取的干預舉措,會提升可自由浮動的墨西哥比索的魅力.(完)

台灣本地銀行與大陸金融機構業務結盟一覽

13:59 10Jan11 -〔背景資料〕台灣本地銀行與大陸金融機構業務結盟一覽
路透台北1月10日電---台灣兆豐金控<2886.tw>周一表示,已於上周與中國銀行<3988.hk><601988.ss>簽署了業務合作備忘錄(MOU),未來雙方有機會在公司金融、個人金融、外匯資金等業務上深化合作.
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台灣本地銀行與大陸銀行往來日益密切,在主管機關未開放參股下,銀行間多以簽訂業務合作MOU進行,內容通常包括人民幣融通、台商放款合作以及資訊相互交流等,不涉及股權.
分析師及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台資銀行與大陸銀行合作多以資訊分享為主,市場較為關注的是股權合作,但預料短時間還不會進展到此一階段.
台灣目前已有五家銀行在大陸開設分行,包括:第一銀行、合作金庫<5854.tw>、彰銀<2801.tw>、土銀以及國泰世華銀.
以下是兩地金融機構及其他業者合作情況:
台資金融機構 大陸金融機構 方式
兆豐金控 中國銀行 MOU
   
第一金控 交通銀行 MOU
中國銀行 MOU
中信金控 中國銀行 MOU
   
台灣銀行 中國銀行 MOU
台新金控 南京銀行 MOU
華美銀行 MOU
成都農銀 MOU
合庫銀 中國銀行 MOU
富邦金控 紫金控股 保險合資公司
方正證券 基金管理合資公司
中信集團 融資租賃合資公司
廈門商銀 投資
國泰金控 東航集團 保險合資公司
   
新光金控 海航集團 保險合資公司
   
台灣人壽 廈門建發集團 保險合資公司
   
永豐金控 國信證券 MOU
中國華融 戰略合作協議
上海證券 管理諮詢顧問合同
遠東銀行 重慶銀行 討論簽MOU
   
元大金控 永安期貨 合作意向書
   
寶來證券 銀河證券 計劃簽署
  管理諮詢顧問合同
統一證券 中國聯華信托 合資成立基金公司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SAFT專欄》樓市宛如扶不起的阿斗,美聯儲難以收回量化寬鬆

16:21 06Jan11 -《SAFT專欄》樓市宛如扶不起的阿斗,美聯儲難以收回量化寬鬆
(本文作者是路透專欄撰稿人,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撰稿 James Saft 編譯 程琳/李春喜
路透亞拉巴馬州1月6日電---樓市前景十分黯淡,將在未來數月阻礙美國經濟,並讓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無法抽離危急時期採取的貨幣政策.
面對一波著實令人振奮的數據,以及強勁非凡的資產市場,有人辯稱未來將會證明美聯儲的政策既過度又過久.但是量化寬鬆也有失效之處,那就是對此毫無激動反應的樓市.
美聯儲在12月貨幣政策會議記錄上承認了這一點,並列出一長串阻礙樓市復甦的因素:
"復甦仍受制於一些下行風險,例如樓市活動疲弱和價格下跌的時間可能更久,以及若歐洲銀行和主權債問題惡化,可能遭受金融及經濟方面的波及."
很難預測歐洲困局將如何以皆大歡喜來收場,也很難推測2011年的方向,樓市在這一年絕對構成拖累和風險.
簡單來講,美國有太多貸款是以住宅為抵押,而這些還款人收入又少得可憐,供不起價值縮水到資不抵債的房產.
標準普爾/Case-Shiller在12月底時稱,其10月房價指數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並且呈現出九個月來首次同比下降.
在上述數據出爐前的數周,抵押貸款利率呈現大幅上升.根據Bankrate.com的調查,30年期固息抵押貸款平均利率在2010年末超過5.0%,高於春季的約4.25%和11月的4.40%.
雖說抵押貸款利率上升與經濟樂觀情緒有關,但美聯儲刺激金融資產市場的政策也逃不脫干系.
美聯儲政策讓股市更有魅力,引發資金轉戰債市.
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即便抵押貸款利率處於40年低點,樓市仍與去年一樣疲弱,因就業不振,供給偏高,且等候止贖的數量仍相當可觀.這些結果證明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緩和抵押貸款壓力的各類計劃,其效果皆不彰.

**違約率會下降嗎?**
止贖的房屋對房地產市場不利,不僅因為這些房屋也是房屋供應的一部分,而是因為銀行會以低於市場同類房屋的價格盡快出手.這給房地產市場開啟一個不好的先例,使房屋難以更高的價格售出.同時,這也令房主非常沮喪,因為他們要承擔比房屋價值更高的債務.
正是這個群體對來年的房產價格構成威脅,其中很多人有工作、有能力付款.
由Laurie Goodman帶領的Amherst Securities按揭分析師小組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稱,"具有良好付款紀錄的借款人,當他們的房屋成為負資產時也有很高的違約可能."
該報告稱,"很多債券投資者和一些房地產分析師把注意力都放在不良貸款上,他們忽視了恢復正常繳納本息貸款(re-performing loan)和嚴重資不抵債的借款人.市場低估了房地產的問題,以及若不在政策上採取行動會對債券持有人可能帶來的損失."

Amherst分析了不符合政府發起企業(GSE)規定的按揭貸款市場(以下簡寫為不合規貸款市場),也就是由房利美或房貸美以外機構核發的大額或高風險貸款,其結論是有大批當下看來良好但很有可能違約的貸款.
一類特殊的貸款是那些原本為不良貸款,經"療癒"而變為按期還款的貸款,這類貸款約占不合規貸款市場的15%,但這些借款人的還款前景並不看好.根據該研究報告,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的人在兩年後再次違約.
一類數量更多的貸款人是那些負資產持有者,盡管他們按期還款,但他們的貸款數額高於其房屋的價值.
觀察那些具有良好還款紀錄、但一年前貸款是其房屋價值120%的借款人,當中僅有約77%的借款人仍能按期付款或還完貸款.
房屋價格不斷下跌,這暗示將有更多止贖,而止贖又打壓房價,導致更多的違約.
這些違約中的多數不會由銀行系統承擔,因為風險已經轉嫁給政府,但會抑制消費者的情緒和消費,這也很可能意味著量化寬鬆和低利率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完)

2011/1/6

* 公債價格在非農就業報告公布前上漲
* 強勁的數據可能因期望值過高而仍令人失望
* 10年期公債在收益率處於3.57-3.6%有強勁支撐
路透紐約1月6日電---美國公債價格周四上漲,因投資人在周三震蕩下滑後軋平倉位,且為周五的就業數據做準備.該數據預計將為本月利率確定走向.
民間就業服務機構ADP Employer Services周三發布的就業報告頗為強勁,令投資人上調了對周五就業報告的預估,今日公債市場基調更為積極,重新站穩腳跟.
"市場有一些為明日報告軋平倉位的動作,所以走勢有些震蕩,但我預計明日將為本月利率走向確立基調."加拿大豐業銀行(Bank of Nova Scotia)駐紐約美國公債交易部門主管Charles Comiskey表示.
分析師預計,1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17.5萬人,如果數據遠勝該預期,可能引發公債再遭拋售,收益率反彈.
但交易商和分析師表示,該報告可能令人失望,即使增幅強勁,因市場消化的期望值很高.
"投資人為就業報告可能令人失望做準備."法國巴黎銀行駐紐約利率策略師Sergey Blondarchuk表示.
指標10年期公債升13/32,收益率跌至3.42%,周三高見3.50%.12月初,10年期公債收益率還在2.93%.
周三的跌勢令指標10年期公債收益率更接近12月中觸及的近期高位,或3.57%,分析師表示,強勁的技術支撐位仍在該水準附近.
Sterne Agee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師Sharon Stark表示,要指標公債收益率接近4%區域,需要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連續幾季超過3%.
指標公債收益率突破4%要有重大的經濟面相互作用,可能需要伴隨強勁的經濟成長、通脹數據上升以及美聯儲接近升息的環境.
"沒有通脹抑或聯邦基金利率配合,指標公債收益率難以突破4%,"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組合經理人Tony Crescenzi表示.
自去年5月,10年期公債收益率一直在3.5%下方,自2008年信貸危機以來一直在4%下方.
但Sterne Agee的Stark表示,經濟成長可能在下半年加速,可能將指標公債收益率在年底前推升至4%區域.
瑞信技術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突破4%收益率水準會預示美國利率開啟了一個新的多年趨勢.
10年期公債收益率在約3.90-4%有"強勁的"支撐,升穿該水準"會標誌扭轉了一個多年的熊市,初步目標就在4.40%,"他們指出.
30年期公債升穿4.90%對公債價格而言也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號,瑞信分析師表示.
周四,長債價格升5/32,收益率跌至4.53%,12月中曾觸及近期高位4.62%.
瑞信指出,"30年期長債收益率升穿4.90%不僅是完成了一個多年的底部,而且還突破了自1993/94年以來拉出的關鍵趨勢線支撐位.預計這會為重大熊市提供平台,初步目標至少會升至5.44/46%."
----------------------- 2042GMT ----------------------
價格 變動 收益率%
兩年期公債 99-29/32 (+02/32) 0.681
五年期公債 100-07/32 (+08/32) 2.080
10年期公債 93-14/32 (+13/32) 3.415
30年期公債 95-13/32 (+05/32) 4.53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