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制約因素或是石油,而非就業

15:59 01Jun11 -《KEMP專欄》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制約因素或是石油,而非就業
(本文作者是路透專欄撰稿人,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撰稿 John Kemp; 編譯 吳雲凌
路透倫敦5月31日電---高盛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石油是無通脹經濟成長的關鍵制約,由此加入關於貨幣政策和產出缺口度量的論戰.
這家投行的經濟學團隊上周發布了一份含義頗深的報告,標題冠以"更緊的石油約束--更少的成長空間",將美國就業市場及經濟的產出缺口與全球石油市場閑置產能的缺乏進行對比.
"仍存在較大的產出缺口,集中於發達工業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但石油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目前較過去50年的均值高出約一個標準差,"高盛的分析師寫道.
由於利比亞石油產出減少且中東和北美的產油國面臨更大的社會支出壓力,高盛已經上調了對油價的預估.相應地,該行調降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預估,並調高通脹預期.

**哪一種缺口更有分量?**
下面的圖表再現了高盛在其研究中特制的一張有用的圖示.雖然該行的研究方法並不完全明晰,且有一些待商榷之處,但以下這張圖表複製了所有本質特征的原貌.(http://graphics.thomsonreuters.com/ce/OUTPUT-GAPS.pdf)
這幫助解釋了在閑置產能、無通脹成長潛力以及合適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應對方面,決策者和投資者的看法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分歧.
以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副主席葉倫為首的一些官員,以及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者,都注重以美國的就業和產出度量缺口.以此衡量的產出仍遠低於潛能水準,缺口在數年內都不太可能消除.[ID:nCN1706685]
如果這種描述是恰當的,那麼正確的應對辦法就是維持有力的負實質利率,以刺激並鞏固產出和就業的復甦.有這麼多的閑置產能,通脹風險就很小,甚至不存在.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不太可能恆久,且波及到經濟其他方面的機率很小.
但是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布拉德,以及部分立場更為強硬的地區領導者則更傾向於注重全球範圍,而不是一國水準上的缺口,並且還關注石油和其他商品缺乏閑置產能所產生的約束.從這些角度看,幾乎沒有或不存在產出缺口.全球經濟已經以處於或高於最大可持續產出的水平運行.
如果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相應的因應措施就是所有發達經濟體開始將貨幣環境正常化,並在新興市場收緊銀根,以緩和產能壓力的進一步加劇和通脹的上升.對於強硬派而言,美國就業市場的問題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的,不可能在不引發通脹持續上升的前提下,靠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治愈.

**成長速度極限**
高盛自己的分析師並不像增長極限描述所暗示的那麼悲觀.他們承認自己比六個月前"少了樂觀而多了不確定",並且預測"資產市場背景不如以前有利,可能更加動蕩."盡管如此,他們並未預測出現全球經濟成長持續放慢或資產市場問題拖延不決的情景.
我自己的看法則沒有這麼樂觀.石油和其他商品市場面臨的壓力正開始對全球增速構成真正的限制,而且將無法輕易避開.通脹壓力比高盛以及美聯儲、英國央行和其他一些央行的官員所願意承認的還要嚴峻.
但是高盛強調不同的產出缺口衡量方式會產生的不同結論,這麼做絕對正確.
太多其他的研究報告和央行官員的演講都標榜似乎只有一種產出缺口對經濟和政策有意義.實際上在各種不同層次(地區,國家,全球)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缺口衡量指標(產品市場,投入市場,就業市場).
許多傳統的經濟學家將重點放在一國層面上的就業和產品市場.但這類描述不一定完全恰當.它可能反映出數據可用性的偏差以及薪酬價格螺旋上漲是常見現象的成見.但在1950-1970年代那些工會勢力更強大以及更加封閉的經濟體中,工資螺旋式上漲才是一種普遍現象.
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原材料取代勞動力成為最有力的約束因素,產出缺口分析應當反映這一點.
哪種產出缺口對經濟成長、通脹和穩定政策(國內/勞動力或全球/商品)更有意義,這是一個以經驗為依據的問題,而非理論問題,且仍具有高度的開放性.
對這個問題,太多的決策都自以為是,而後基於未經推敲的假設制定出冠冕堂皇、卻可能文不對題的穩定政策.(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