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西方世界遭遇"中年危機",力量對比向東方傾斜

09:54 04Aug11 RTRS-《全球經濟分析》西方世界遭遇"中年危機",力量對比向東方傾斜
(本文由路透中文網編譯提供)
路透紐約/新加坡8月2日電---發達國家債台高筑且人口呈老齡化,多年來經濟增長緩慢,這可能加速世界經濟力量對比向東部傾斜的趨勢。
美國面臨嚴重養老金缺口,“嬰兒潮”一代將上演“退休潮”,而美國國會在本周債務上限角力中,錯失解決該問題的良機。
目前美國經濟過於疲弱,不足以為年輕一代創造足夠的工作崗位,而沉重債務負擔最終還要由這代人背負。
在歐洲一些國家,年輕人失業率最高達40%,經濟學家警告稱他們可能淪為“失落的一代”。歐盟國家平均公共債務比例較2008年金融危機前高出20個百分點。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學家Eswar Prasad指出,2011年發達經濟體人均負債2.96萬美元,預計這一數字到2016年將升至4.04萬美元。
2011年美國人均負債3.42萬美元,到2016年將升至4.91萬美元,而屆時日本人均負債更高達8.5萬美元,為全球最高。
目前一些財政問題要歸咎於2008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並導致大量民間債務負擔轉嫁至公共部門。
這場危機爆發的時機簡直是糟得不能更糟了,恰逢“退休潮”席卷所有發達國家,醫保和養老支出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發達經濟體如果公共債務不降至危機前水平,則經濟年增率可能因此被拖低逾0.5個百分點。不難預見,十年後,歐美很可能重蹈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覆轍。
但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德國在1990年代削減福利和失業救濟支出,並借此重振歐洲強國雄風。而加拿大和比利時也提供了扭轉債台高筑局面的範例。
但發達國家確實面臨嚴峻挑戰。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幾乎陷入停滯,周二數據顯示6月消費者支出為近兩年來首次下滑,未來仍缺乏明確的經濟增長動力。
在歐洲,盡管採取了削減支出和加稅等措施,但各國解決債務問題的能力仍受質疑。周二意大利公債收益率達到歐元區成立以來最高位,政府因此召開緊急會議。
而由於美國、英國和歐元區利率均已觸及或接近歷史低點,決策者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空間有限。
路透向全球經濟學家和政治學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倘若這些20世紀強國不能各自盡好本份,會出現什麼情況?
波士頓咨詢公司DecisionEconomics總裁Allen Sinai說:“我們的社會正遭遇中年危機,至于美國能否設法以合理的方式走出這種境地,目前還不得而知。”
專家討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未來數年,債務負擔將拖累歐美經濟增長,而美國要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問題,現在看來仍遙不可及。
*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前景正面,公共儲蓄水平較高,有潛力逐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重要消費市場,從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但新興市場欠缺政治意願和經驗,這意味著西方國家還不會輕易退居次位。
*要消除當前的財政混亂,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安本資產管理(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Kenneth Akintewe說,就算美國和歐洲都能持續多年財政管理良好,也可能要花許多年才能將債務降至穩定水平。

**金磚國家的機遇和挑戰**
眼下,即便歐洲和美國經歷數十年的經濟緩慢增長,對亞洲的威脅也不會象五年前那麼嚴重。
雖然近年來亞洲對美國的出口大增,但對多數亞洲經濟體而言,對美出口在整體經濟中所占比例下降。
至于歐洲,亞洲在歐洲的重要出口市場是德國,而德國經濟增長相當穩健。
當然,亞洲要想確保經濟持續增長,最好還是寄望於亞洲內部。新興經濟體的家庭收入增長,推動中產階級隊伍壯大,他們至少能夠消化一些歐美消費者不再想買的商品。
基於中國“十二五”目標,2010年至2015年,最低工資標準將增長84%。
德意志銀行全球戰略師Sanjeev Sanyal指出,目前“金磚國家”人均收入仍遠低於西方水平,但若經購買力因素調整,民間消費需求已經相當於美國市場的93%。
“整個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如今能產生的消費者需求,已經可以彌補發達國家經濟停滯帶來的影響。”
他指出,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而中國和印度電影產業,用某些指標衡量,加起來已經可與好萊塢抗衡。
亞洲新興經濟體才剛剛開始發揮潛力。目前中國消費占GDP的三分之一,該比例不到美國的一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Pieter Bottelier稱,中國2008年迅速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展現了其潛力。這不僅讓中國經濟恢復動力,還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
但中國當前的優勢,較長期而言也可能成為弱點。薪資增長刺激了消費,但削弱了其作為世界低成本工廠的競爭力。甚至連中國的人口優勢也在消退,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行30年,這意味著未來五年內中國可能開始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這些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國內也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尚未準備好在全球政治或政策領域發揮引領作用。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選擇新總裁時,新興經濟體未能達成共識從內部選定一名候選人。

而中國對美國近期債務危機的反應,表明中國並不認同“超級大國沒落”的說法。新華社譴責美國未認真對待違約風險,稱這樣會連累其他國家。
新華社稱:“發展中經濟體將遭重創,全球經濟將再次陷入像2008年那樣的衰退,根源還是在美國,只是這次的情況可能要糟得多。”(完)

沒有留言: